噴了農藥沒效果?怎么回事!
添加時間:2017-12-01 點擊量:3546
使用農藥是防治病蟲害***常用的方法,在農藥使用過程中常有農民反映藥效不好,還有一些三證齊全、成分新、含量足、劑型新的“好藥”因藥效不佳被農戶扣上了“假藥”的帽子,被冤枉的農藥不在少數(shù),通過了解發(fā)現(xiàn),影響農藥藥效的因素涉及到多方面。
施農藥藥效不好的原因一:
農藥自身因素影響藥效發(fā)揮
農藥的成分、理化性質、劑型都影響著藥效的發(fā)揮,相同成分同等含量的不同劑型之間都會存在差異,各公司生產工藝和制劑生產能力高低不同,藥效也會有所差異,同時不排除一些公司在含量上做文章,偷減含量影響藥效。
施農藥藥效不好的原因二:
病害診斷不準確,用藥存在偏差
當前,病害的診斷多是靠經銷商和農戶的經驗,因為經驗的多寡,混淆******病害與******性病害的事情時有發(fā)生。當******、******病害混發(fā)時,眾多農戶一味定性為******或******病害,使用單一的藥劑進行防治,如此診治極容易錯過病害的******防治時期,造成一些藥劑達不到農戶所希望的“一藥多效、藥到病除”的效果,就會產生藥效不佳。
施農藥藥效不好的原因三:
噴霧質量影響藥效
噴霧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藥效的高低。目前一些地方使用常規(guī)噴霧器械,所噴出的霧滴過大,霧滴落于作物表面時會產生彈跳,約有50%左右的藥液落在地面上,導致藥效不能完全發(fā)揮。等量的藥液如果霧滴中徑縮小一半,所得的霧滴數(shù)目可增加8倍,藥效也有大幅提高。許多農戶擔心藥液不能全部沾著在作物表面,便加大用水量,這種做法非但不能提高藥效,還會降低藥效。因為作物葉片表面能夠附著的藥滴是有限度的,當噴灑量超過一定限度時,葉片上的細小霧滴就會聚集成大霧滴滾落,降低葉片上的農藥量。
為了提高噴霧質量,有必要改良現(xiàn)有噴霧器械,減小噴片孔徑,降低霧滴中徑,噴藥時噴頭與作物保持20厘米以上的距離,形成良好的霧化效果,同時在噴藥時加入有機硅噴霧助劑“展透”,可以降低藥液表面張力,減少藥液因彈跳造成的損失,在蠟質層較厚的作物上使用表現(xiàn)尤為突出。
施農藥藥效不好的原因四:
見病施藥、重治輕防
對于作物病害的防治,許多農民普遍的做法是“見病施藥、重治輕防”。有農民表示,為了治疫病用過烯酰嗎啉、甲霜靈、霜脲氰的單劑還有很多“******藥”,而且是在病害發(fā)生前用這類農藥進行防治,每次用藥都加入以上品種。這種“主動出擊”的病害防治方式,在眾多地方普遍存在。
一旦發(fā)現(xiàn)藥效有所降低,就加大用量,長期單一使用某種藥劑,勢必會造成病菌過早產生抗性,病害大暴發(fā)時將面臨無藥可治的境地。應改變現(xiàn)有防治觀念,堅持“預防為主、綜合防治”的原則,科學選用農藥品種,避免多種同一有效成分的制劑混用,建議輪換使用不同成分藥劑并與保護性制劑混配使用,延緩抗性的發(fā)生。
施農藥藥效不好的原因五:
農藥混配存在誤區(qū)
當前,農戶希望一次用藥將所有病蟲害問題解決,經常把不同類型、不同劑型的農藥進行復配,存在著諸多問題。
一是二次稀釋存在誤區(qū)。正確做法是把要用的幾種農藥分別進行稀釋,稀釋完一種后倒入噴霧器再稀釋下一種,依次進行,這樣才能真正發(fā)揮二次稀釋在提高藥效上的作用。
第二,在混配時不同劑型投藥先后順序影響藥效的發(fā)揮。投藥及肥料依次為葉面肥、可濕性粉劑、水分散粒劑、懸浮劑、微乳劑、水乳劑、水劑、乳油,這樣混配出來的藥劑穩(wěn)定性較好。
第三,藥劑的酸堿度影響藥效的發(fā)揮。混配不當容易出現(xiàn)酸堿中和的情況。如防治******性病害占有比例較大的銅制劑,與其他藥劑混配后藥液極易出現(xiàn)變色、沉淀等現(xiàn)象,輕者藥效會減弱,重者會出現(xiàn)藥害。
施農藥藥效不好的原因六:
溫度濕度影響藥效發(fā)揮
濕度、溫度都會影響到藥效的發(fā)揮,如在露水未干的時候噴藥,露水會稀釋藥液濃度。氣溫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到藥效的發(fā)揮,一般而言,氣溫在20℃~30℃范圍內用藥效果較好。
總之,一味寄希望于“******藥”是不理智的,“藥到病除”的“神丹妙藥”也是可遇不可求,為了提高藥效,就需要從以上幾點入手找到限制藥效提高的因素,只有盡可能的排除不利因素,才能將農藥的藥效更好的發(fā)揮出來。